壬子年,科举试。
毫无疑问,楚行舟通过了会试,并和诸位贡生一起于三月十五进行殿试。
东方既白,黎明的第一缕辉光照在了皇宫的檐宇上。鸿胪寺官员分别在保和殿内东边和殿外丹陛上正中设置了黄案。新贡生著袍服冠靴于丹陛排成两队,王公百官亦穿朝服分列于丹陛内外。[1]
萧行彻立于百官之列,一眼便瞧见了站在前列的楚行舟。
而位于百官之首的白庭深,自然也看见了楚行舟,霎时间,他不禁眯了眯双眸,有些不敢置信。
紧接着,鼓乐齐鸣,皇帝升座。楚行舟悄悄抬眼,但自己此时站在殿外,看不清楚皇帝长什么模样。
幸好此时是清晨,天气凉爽,不然自己穿着这身袍服怎么都觉得又闷热又厚重。
翰林学士俞昌和从殿内黄案上捧出考题,出来交给礼部官员放置在丹陛黄案上。百官和贡生一齐向皇帝行礼。[2]
礼毕,礼部分发题纸。贡生跪受后,一个接着一个到殿内的试桌答题。[3]
而今开国初期,根基不稳,孟桓所出策题,必然是围绕如何安内攘外的一系列话题展开。
只不过前阵子刚出了韩复生的事,足以窥见世家大族的权力膨胀,这实在是大齐的隐患所在。可是——阅卷者皆为世家中人,如何能让他们不起疑心,还能让皇上注意到并且脱颖而出呢?
楚行舟拿笔染了墨汁,恭敬写下自己的姓名年龄籍贯以及祖上三代后,便写道:臣对。臣闻:民不知君,何以得国。伤心秦汉,生灵涂炭,读书人一生长叹,民何以知君?而今开国之初,百废待兴……
时光流逝,不经意间,日落东方,霞光万里,整个皇宫仿似沉睡在天子的庇佑中。
“……臣末学新进,罔识忌讳,干冒宸严,不胜战栗陨越之至,臣谨对。”[4]
楚行舟落笔。
日暮,诸位贡生交了卷,散场。
今年的读卷十分热闹,这期的贡生中,优异的过分优异,倒显得其他人过于平庸。
俞昌和读着手中这份答卷良久,他不知是何人所写,但其上所用字体却让他的心战栗了几分。随后他阅读完全文,又感觉作者将世道阐释得畅快淋漓,犹如撕开明月上的最后一层云纱。
而那句“将欲歙之,必固张之。”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。
俞昌和心想,等到放榜之日,他一定要认识这位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。
待八位读卷官选定十份答卷后,礼部尚书贺雍将这些答卷呈给了孟桓。
孟桓看见一张答卷上的字体十分特殊好看,颇含雅量,视线一凝,随即撕开了糊着名字的纸,上面写着楚络两个大字。
他读完了全文,沉默了一会儿,又看了看楚络的年龄籍贯,不禁汗颜。
他接着读其他的答卷,又选了其中两份答卷,撕开一看姓名,分别是樊客和陈允容。
樊客的文章,灿若披锦,无处不善。
陈允容的文章,中规中矩,沉稳有度。
楚络的文章,另辟蹊径,颇具新意。
孟桓靠着椅背,缓缓舒了一口气。
四月初一,孟桓传十位答卷的主人引见。可巧的是,樊客、陈允容和楚行舟站在了一起。
楚行舟第一次离皇帝近了些,于是又悄悄抬眼去看。
出乎她的意料,这位帝王长得端正,一身正气,不难看出年轻的时候也是名俊朗男子。
但他身上的帝王之气,却是独一无二的,仿佛人居庙堂之高,山河自入怀。
孟桓很快便进入了正题:“尔等认为,治国最首要的是什么?”
十名贡生,从左至右依次作答。
轮到了樊客,他答道:“臣樊客,拜见陛下。臣认为,治国最首要的是富民,百姓有了收入,国家才有了根基……”
樊客滔滔不绝,孟桓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。
接下来,陈允容也开始了他的观点,他认为治国最首要的是安民。
孟桓耷拉着眼皮,也不知在想些什么。
轮到了楚行舟,孟桓终于抬起眼皮,审视这位尚未及冠的年轻后辈。
面皮白皙,身形瘦削,看起来弱不禁风的,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。
但听他不卑不亢地开始回答道:“臣楚络,拜见陛下。臣以为,治国最首要的是名声。”
“何以见得?”孟桓终于沉沉开口。
“所谓名不正而言不顺,言不顺而事不成。陛下已经走了一半,何不将剩下的走完呢?百姓生活在对天子的仰赖之下,只是天高皇帝远,并非所有的百姓都能及时听闻陛下的美名,陛下宅心仁厚,臣等沐浴清化,承蒙国恩。可是陛下做了美事,却并没有考虑到要留名,臣认为,当今之际,陛下应当向天下宣扬自己的美名,让百姓知晓,他们生活在一位圣贤君主的庇佑下。”
其中不少贡生感到嗤之以鼻,这不是单纯地在拍马屁吗?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小说推荐:【笔记阁】《明知故婚》【搞笑小说网】【溜达小说】【创读小说】《重生八零:离婚后被军少宠上天》《这个诡异三国游戏太凶残了》《古代农家养娃种田日常》【花瓣小说】《谁让他修仙的!》
梦想文学【mxwx.cc】第一时间更新《泊京州》最新章节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